Huaxin

著名花鸟画家刘玉宽简介


北京市昌平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金正德书画院,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画家。

 

 

961年生于北京,著名花鸟画家。擅长工笔画、小写意花鸟。

1978年北京市长城书画社画师。

2010年中国旅游与经济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23台)录制并播放个人专辑。

2011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双鸡(吉)图》。

2012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虎》。

 

 

刘玉宽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大自然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提炼,用中国传统笔墨,点、线、渲染等绘画特有的形式、语言,抒发自己的感情。以及对大自然、动物、身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他的作品,抓住形与神的统一,展现出中国绘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品欣赏:

 

 

 

 

 

 

墨痴吕永福的绘画人生

文图/郭长祥

丙申年十月初五的上午,在丰台区右安门一小区的楼下,我打完电话就走进了电梯,到电梯停层时,一位四方脸,大眼睛高鼻梁,中等稍高的身材,穿着古铜色上衣的人正站在哪儿,一见面他就热情地拉起了我的手,他,我还是八年前见的,这个人就是画家墨痴大师。走进他的居室,老伴正热情地沏茶,顿时芬芳的茶味挟裹着一股画墨香扑面而来,呵!屋里地上摞着的、桌上码着的、墙上挂着的都是画,见此我不尽肃然起敬,这真是位画家大师的家。

在明陆树声的《清暑笔谈》里,曾写道“书画家不善使墨,谓之墨痴。”而启功先生眼里的“虾王”墨痴,却偏偏是天天使墨之人,而且使起来得心应手。60多年来他以白石老人为师,在齐派风格的基础上,继承发展提高,与笔墨为伴,尤以画虾见长,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也是信手捻来。人谓墨痴,只能画虾,冤哉!其实,墨痴大师不仅虾画的好,其它方面的画也很精彩。他的作品不拘于旧法,兼容中外各派之长,构图新异、神韵生动、笔墨酣畅,形成了自己的墨派风格。

到什么时候都是“画说话”

墨痴,1941年生于北京,本名吕永福。世人提及墨痴大师知者甚多,而其本命却鲜为人知。墨痴出生在一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幼年时就自强自立,聪颖好学,尤喜绘画。9岁时,他画了两个解放前后不同时期的小姑娘,一个是脸色苍白清瘦,衣衫褴褛,一个是面容红润,衣着光鲜,两幅画得到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并获得全是儿童绘画大奖。抗美援朝时期还画了许多表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以及歌颂志愿军的宣传漫画,表现出了他幼嫩心灵中善恶分明的情感,更展现了他在绘画方面的潜质与天赋。

1952年墨痴在北京一家书店看到了一张白石老人创作的彩印年画,爱不释手,当即用身上仅有的1角多零花钱买下,如获至宝,每及空闲就照其临摹。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于是他不拘一格,地上、黑板上、用水在课桌上,铅笔、彩笔、石笔都成了他绘画的工具,且不知疲倦,进步奇快。在读初一时,学校组织少先队员(过队日)去看白石老人,大好机会岂能错过,墨痴亲眼目睹白石老人作虾一幅,他细心的记下白石老人绘画之用墨与笔法,令其惊异的是,自己画虾的笔法竟与白石老人大同小异,他的精神不禁为之一振,由此更激发了他对绘画艺术的感知和兴趣,也由此而一发不可收。他的绘画水平与日俱进,与白石老人唯一的一次会面,成为他走向绘画艺术道路之源。

1960年,墨痴19岁。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里,他从商场买来油画色儿,背起画夹在住家附近就画上了,画面中有工厂里正冒烟的大烟筒,在工厂的前面是一个大水塘,水塘里还有荷花,在水塘旁边是一颗挺立的树,在树的两侧是庄稼地,其中前面是一片玉米地,那玉米叶和顶尖的穗都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这就是墨痴大师第一次的油画写生作品,至今还挂在他的居室里。他还到北海、颐和园去写生,其中颐和园那张写生画还被选中了当时他所在的738厂职工书画展,并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1965年的一天,24岁的墨痴在北京大栅栏书店看到一本吴作人先生的画册,里边有书画泰斗齐白石老人的油画像,他的心激动起来,眼里闪着金光,一定买下这本画册。从此他下了班回到家吃口东西就开始临摹,一个多月一画就到深夜,最后终于把这张画临摹完了。后来“文革”来了,他就把这张画藏进了家里的顶棚上,到了1974年也就是快十年时,他把这张油画从顶棚里拿了下来,可是油画却裂成了一块一块的,有十几块,于是他就端来一大盆水,把一块块油画放进大盆里,先是把上面的尘土洗干净凉干,而后在一张牛皮纸上抹上胶水,再一块一块往上粘接出人物形象来,其中相接处要十分小心,部位和纹路必须对准,否则就会影响人物形象,要尽可能恢复到原作的样子,就这样墨痴花了非常大气力才把这张油画拼接完成。1998年他在北京大观园办个人画展时,这张画就放在展厅中央,两边还有这样的题字:“世上若无齐白石,没有今日我墨痴。”那天,齐白石的孙子齐秉声见到这幅画时,恭敬地给爷爷鞠起了躬。

2010年6月,墨痴大师和几个朋友应邀到河北易县度假,在一个小岛上,同来的朋友在钓鱼,他站在水边举目望去,小岛树木葱茏,一片绿意,白雾下泛着涟漪的清水,远方是青山白云,这景色好似山、水、天相连,此刻这一切在他脑中成为了画稿,他拿起画笔,一挥而就,一幅灵动而优美的水彩写生画用了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墨痴大师说:“那一刻就像着了魔,唰!唰!唰!几笔就完了。”一幅经典之作诞生了,可见他的绘画功底有多深。同样在山东崂山,黑夜他听到是长久的惊涛骇浪声,天明拿起画笔时他也是一挥而就,又一幅经典之作《听涛》诞生了,当时他的感觉也像着了魔,也是用了极短时间。

《善者多寿》这幅画是墨痴大师最近创作的,他采用没骨法直接用洋红泼写硕大桃实,渗以少许柠檬黄;再以花青、赭墨写出叶子和枝干,后用浓墨勾勒叶筋,设色浓重艳丽,与其画荷花所创的红花墨叶恰成强烈对照,两个硕桃,寓意善者多寿,布局匠心,疏密有致,又颇具藏露之妙。稍上方的桃子像一对双胞胎对脸坐着,嘴、鼻子、眼睛都可看出来,那两个寿桃上还落上桃叶,这种画法其难度极大,他采用的是中西之法,颇有世宁的事意。

这还是四十多年前的事,墨痴的一位朋友对他说,你送我幅虾画只落小穷款,我让肖劳先生题字去,这位朋友拿着画就来到肖劳先生家,肖劳一看这虾画的太好了,就对来人说,这画送给我吧,我写几张字送墨痴,结果送墨痴的字都被别人抢了去。肖劳先生见到墨痴时还问他收到题字了吗?墨痴说没收到。于是墨痴又给肖劳先生画了一幅虾,他就让肖劳先生写“墨痴画屋”四字,这样别人就要不了啦,这就是“墨痴画屋”的来历,至今这副题匾和孙中山先生大总统府参军辛亥老人孙墨佛的题匾都挂在他的居室里。

启功先生赠墨痴“虾王”称号

从不以大师自居的启功先生,竟然破例地冠以墨痴“虾王”和“大师”之美称。启功先生当年未曾见到墨痴,当有朋友带墨痴的作品到启功先生家中,启功先生看完便提笔在墨痴的作品上写道:“定是墨痴大师精作上品哉”。后来墨痴到北京师范大学红楼去拜访启功先生,两人相识。更有海外媒体评价“当今中国画虾者,唯有墨痴与齐白石齐名”。齐白石后人也称道他是在齐白石基础上作了继承发展提高,墨痴却以“白石门外”而自居。更有甚者,鉴赏大师史树青也亲自为他的《百虾图》题写“墨痴大师百虾图”之字,并又分别为他的两幅画作了题款:“墨痴先生写虾大有白石老人韵致,用墨深浅可分五色,白石不能为也”;“墨痴先生精于大幅,白石老人无此翰墨……”如此赞赏之词实在难以复加。想史老乃当今文物鉴赏泰斗,一代宗师,其中所历古今名家名作无数,而墨痴之作却被史老推崇倍至,对其作品评价之高,在当今画界名流辈出之际,享者鲜有几人。

在20世纪90年代,墨痴准备出一本画集,其中有徐邦达、史树青、王森然、肖劳、富察庄静及孙中山先生大总统府参军孙墨佛的题词等,还有红学家、篆刻家、红楼春秋的作者及墨痴和白石老人合影等素材。没过几天,便取回由启功先生题名的“虾王墨痴大师画集”。置于案头,后又交启功的秘书付建华为其治印“墨痴画虾启功赞之”,并言墨痴之虾唯恐在30年内没有人能够超越。

1973年墨痴大师巧遇北京文化街宝古斋经理陈岩先生,当即以书画会友,陈岩取出所藏齐白石、吴昌硕、郑板桥等名家真迹供墨痴欣赏,使墨痴眼界大开,如拨云见日。后来,宝古斋、北京画店开始收购墨痴的作品。当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黄胄、李苦婵、黄永玉等被列入当代精品限制出境一类名单,墨痴的作品被列在限制出境二类名单的首位。那时一流画家作品国家收购价为每月120元,二流画家作品为每月80元。第一次拿到80元稿费时墨痴心情很激动。这个时候才不能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朋友,于是他把这80元的稿费全部拿了出来,在一个朋友家做了一桌谢恩宴,当时没有出租车,是用私人车一个一个接的,这其中有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社长富察庄静,徐柏涛、谢樵、庄维平、李文新、张荫樘、张国权、孙竹、张奎利、佟三尧、张奎忠等20几位。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75岁的墨痴大师每天依然广泛地研究古今名作。他画的长鲇,多年数易其法。如此治学之风,当效后人。友人赞其长鲇栩栩如生,他以诗答友:“一世画虾半世鲇,画鲇要比画虾难,若问此中何缘故,只因画鲇更简单。”

墨痴大师说,一个人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但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成就,方能形神兼备,作画形似易,神似难,而求飘逸之美则更难。创新一定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他的绘画之路是,广泛临习各个画派之技法,通过先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他还临摹过梵高的《向日葵》、苏加诺藏画集的作品《拉奎那与耶达犹争夺西达之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伦格朗等名画,奠定了他的油画基础,还有潘天寿、付抱石、徐悲鸿、黄永玉、吴冠中、宋步云等名家作品。

他还创作了《牡丹》《紫玉兰》《白猿献寿图》《牵牛花》,山水画作《长白山天池》《新疆秋色》,也创作过油画《九寨沟》等作品。经过多年的研究创作了紫玉兰,应北京市残联负责人黎强之约2014年为APEC会议创作了一幅长9米、高2米的巨幅画作,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产权证书,专利局为作品登记。

前几年他还历游名山大川,四处写生,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山水画作。一向无欲无求,心态平和的墨痴大师数十年冬去春来,数十年与笔墨为伴,数十年对绘画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苦乐艰辛,有感而发,集情为诗:“苦把流光换画禅,一发不止六十年。此生却被鱼虾误,只怪白石老神仙。”并当即所诗书于自己作品之上,以示勉怀。诗中即总结自己几十年在绘画艺术中成长的艰辛历程,也回报了史树青、启功二位宗师的褒奖。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表达对白石老人极高的敬仰和崇拜。墨痴在自己的作品得到肯定后方觉未辱师门,有人称他为墨痴大师,其实他自己并不以为然,他只不过比别人更勤劳一些而已。

从墨痴画中解读墨痴

墨痴的画属于中国画的大写意。无论从什么角度来欣赏,都尽显其妙。墨痴的山水画,在技巧、构图、墨色、创意、笔法诸多方面,遵照传统而又不拘泥,兼收并蓄而又个性鲜明,构图新颖而又用墨大胆。在他的画中,山水是烟云变幻中的雄奇瑰丽;梅莲松竹各展其姿,一枝一叶总关情;清溪如玉带婉约,充盈着一股灵气,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听涛如胸中雄阔狂卷的心音激荡……

从墨痴的画中解读墨痴,便可清晰看出,从童年壮年暮年这样一路走来的他,在其笔下画中,眼里心间,是如何用一颗充满天地之灵的画心在与大师们对话的:徐渭不求形似而求声韵的放逸天成,气格刚健;八大山人的高旷纵横,简约孤冷,匠心独运;吴昌硕讲究画面整体的诸法兼备中浓郁的金石味道;徐悲鸿的东西博采与兼容;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间”红花墨叶派开创气魄;傅抱石悠然古意中的清绝境界;潘天寿画境中的疏狂奇胜……这古今一脉相承下来的奇险妙绝的画风,被墨痴继承并发扬光大并构成了画中隐约深藏的悠悠古意与散淡超迈的生动气韵。毋庸置疑,这是墨痴经历岁月的磨砺,幻化几重交感叠印的浓淡相宜,蕴含万法由心而造的自我情态而最终铸练出的清妙画境。

墨痴天生就具有在绘画方面极高的禀赋与潜质。但它的可贵之处还不在与生俱来,而在于在漫长的艺术之路上,以百分之九十九的心血与汗水不断加持,使这艺术禀赋与潜质得到精心呵护,并生长出了不同凡响的慧根,立则独居于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伸则跨越国界,具有重大国际影响。

墨痴的虾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这可不像他的山水人物画,虽然与不少画家也有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层次,同为精作,亦属上境。但唯有他画的虾却飘逸独步,付出其外,成为当今画坛的一道独特景观。墨痴在他的虾世界里真正做到心观自在,法无定法,往来无碍。他最擅长以三两笔的勾勒点缀,便将画中之虾的形、势、色、韵、境之妙融为一炉。那简约之中的生命律动,快乐自在的滋味,翻出红尘的解脱之法,虚静淡然传递出的时空穿越意念,顿然复合出鲜活感,存真性情,得纯天然,出大境界。

墨痴笔下的虾,或墨色淡雅,自然而分出层次;或笔意简约,虚实相生,韵味深长;或方寸之间三两只静中有动,动中求静;或巨幅之上以大巧若拙之形涵盖乾坤,有大美不言;或咫尺之间精微慎密以小见大;或百虾排列如兵势之阵,演绎变幻无常之妙;或巧借青莲荷意相衬托,得妙香深处之幽;或依青枝在烟柳翠幕之外,拂尘弹指而添灵韵;或得一池春水吹皱清漪,以天籁之音作幽趣妙意,在尺幅之间,轻收乾坤于笔端,任运于无痕之水,将胸中的灵感幻化为虾万千情态,使之灵性活现,变作戏于柳影,藏于荷意,游于池畔,潜于渊底的美妙小精灵,在变幻的光、影、色、法中,充满着无限的生命鲜活的元素,流露着快乐自在憧憬,律动着虚静无为的道心,回旋着太上感应的禅意。他的山水画技法别具一格,绝不与古今山水作品雷同,但又融贯古今中外之技法。读其山水画,如读一本古今中外山水画作品的典籍。

墨痴追求墨色至上,情感至上,意境至上,视觉至上,他用才情和修养,荡尽尘埃浊物,他充分利用造型本领,笔墨神韵,让每一笔都有出处,让每一笔都经得起推敲,让每一笔都能流传下去。他妙笔绘就的群虾,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灵动有趣,暗香涌动,呼之欲出,真正做到:一虾一神态,一虾一景观,一虾一妙韵。著名书法家米南阳先生曾作诗云:“白石画虾堪称雄,只惜不在人世中。天恐此技猷决断,再生墨痴我老兄。”他的画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他都是客户至上,情意至高。

不善张扬的墨痴大师曾写下两句话用以自勉:“但愿画儿能说话,不怨人指后脊梁。”改革开放初期,也是从那时起,墨痴的绘画作品被选入《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选》,以及《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词典》。由此实至名归,蜚声四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铃木善幸,邓小平等政界及其他各界名人均收藏他的作品,并且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就是在他名声和作品日盛之时,他却悄悄地退了下来,没有了单位日常繁琐的工作,摆脱了社会的喧嚣,闭门静思,自己的作品虽被画界和世人认同,而且得到很高的评价和赞誉,但自思较白石老人仍相去甚远。其实他的虾早已被海外艺术界誉为“当今中国画虾者,唯墨痴与齐白石齐名”。对此评价,墨痴有感而发,提笔赋诗:“莫道画虾未足奇,焉知笔笔藏玄机。墨痴苦禅六十年,方得今日三两笔。”其人平易,治学严谨,艺德高尚之态可见一斑。

墨痴大师身居寓所,笔墨为伴,或会友、或绘画,从不张扬,深居简出,但其人品,其作品在国内外早已广为人颂,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社会名流,乃至普通百姓无一不晓,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极喜墨痴所作《长年有余》、《群虾戏水图》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及其他国家领导人姜春云、李贵鲜、李铁映、迟浩田、杨德忠、杨汝岱、周铁农、现领导人许其亮及星云大师等均珍藏墨痴的绘画作品。中央电视台1、2、4频道,《不老人生》栏目,罗晰月主持的《鉴宝》栏目等都曾播出过他的绘画节目。

1990年的亚运会、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南方特大雪灾,墨痴无一不献上自己一颗真诚的心。2016年夏,墨痴大师向重庆龙翰书画院捐了一张以四十万元拍出的画,该院将所拍款捐给了当地儿童福利院,这之前2014年为北京APEC国际会议创作的《遨游图》也在该院,就是这张价值连城的画墨痴大师分文未取。墨痴大师还多次随公益组织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课。一次,在给一个学校的学生画完画后,一个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爷爷画的虾都蹦起来了”,活动后他都把画作当场捐出。此类善举有多少次,大师自己也说不清,有关部门特聘墨痴大师为慈善大使。

某些拜金思想日盛之人深知墨痴大师作品非一般可得,便想方设法索取画稿回去作伪,对这些人,大师一概回绝,拒之门外,而对慕名而来的普通人却欣然作画相送。善哉—–吕永福,善哉—-墨痴大师。对祖国火热赤诚,对百姓平易近人,豪爽豁达,对他一生追求的绘画艺术衷爱痴迷“我依我法,艺无止境”是他信守的宗旨,他既不拘泥于前嫌的左右定势,更不玩弄笔墨,而是籍笔墨来表达一种更新的艺境,那就是飘逸美。为了飘逸美的最高境界,他正在攀登这个绘画艺术的顶峰。他的一首诗囊括了大师全部心声:“六十以前是学生,现在刚能乍乍行。八九十岁不算老,百年再唱夕阳红。”

齐白石老人曾讲过,“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墨痴说:“虽然我没有什么大的野心,但我在齐白石绘画的一个点上有所突破,并能得到大家认可,也就很心满意足了。”他认为心灵不美,则笔墨浑浊。因此,墨痴告诉大家一定要做到直率坦诚,豁达豪爽,心态平和地笑对人生。墨痴大师的愿望是:今后要进一步研讨齐派绘画技法,期待齐派绘画艺术能在中国发扬光大。说到此,应该是这样的,人谓墨痴,只能画虾确实有点冤枉。午后的阳光照在墨痴大师的脸颊,看他的气色和走路的速度哪里像75岁的老人,看上去比我这个60岁的人还年轻,我想他一定是个长命百岁的人。祝墨痴大师一切安好,为祖国绘画艺术做出新的贡献!

   

文图/老祥子

国家一级美术师左录海作品欣赏

         左录海,笔名,(左源),河北省张家口人,国家一级美术师,

其作品力求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给安徽会馆(北京)绘制大型壁画—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录和上善徽州。

2015年在庆祝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梦”、“丝绸之路”大型书画创作大赛中荣获金奖;绘制的邓小平油画被北京长城书画院收藏,

2016年十月其作品《黄山朝霞》被中国党建画院作为国礼馈赠给外国政党人员;

2016年荣获中国骄傲杰出书画家称号;

2017年7月接受中央电视台《舞动中国》栏目组的邀请,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舞蹈大赛,国画《大刀》赠送给栏目组;

2017年8月创作的《大吉图》被塞拉利昂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永久收藏;

2017年10月创作的《大象图》被巴林大使馆永久收藏。

2019年在《艺术新时代》全国书画大赛中作品《豹》荣获金奖,

2020年参加第三届《兰亭艺术奖》全国书画大赛《钟南山》获金奖。

现任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北京顺义创作中心秘书长,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研究员,北京将军书画院常务理事,北京天赐墨缘国际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水墨丹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画家,北京荣宝京鲁书画院理事。

作品欣赏:

 

 

 

 

“清明时节”,一阴一阳,思前想后

文/汉心

“清明时节”承载的时空关怀和文化内涵,既有慎终追远的牵挂,也有踏青赏景,意气风发的喜感和热望。一阴一阳,思前想后,其中既隐含着中国先辈代代相传,赓续血亲命数的谆谆遗教,也是借此敦化风尚,民德归厚,祝告家国人丁兴旺,生生不息的念想和憧憬。

春生夏长,节卦易象,阳刚与阴柔均分而阳爻取中位,九五当位有节,居中得正以通上下,“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如是,可知中国节日多与时序流变息息相关,一般不针对具体人事做价值定义,搞纪念性形象设计,也不突出个人作用及其意义象征,或为阐释某种文化而借助节日加冕,巩固记忆,而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明盛衰之数”,意在随机应答,在时序迁流的节点中体会人世悲欢,咀嚼百味!在不可捉摸的命运感中存一份端肃,抱一份敬意,此心光明总怀善意,感天动地。既有对过去的回顾,也包涵未来的祝福与期昐!追究的是如何承前启后,促成人文与天理契合,万物交感,人在其中相互成全,各得其所,自得其乐。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太极,这种因应自然节律的通感与珍惜,诚意正心的领悟与默认,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将人生和时令统合参验,也是念兹在兹,触景生情,既关注“活在当下”的认真与务实,也有继往开来的豁达与与开明。

可以说,正是这种“瞻前顾后”,遵循节令循环而后心心相印的“节日”凭吊,中囯人才以其乡关情愫彼此联结、守望相助,才形成了穿越时空,度尽劫难却依然强韧的内在合力。缘乎此,中国人无论吃了多少苦头,经历了多少沧桑离乱,总会因其人文与时空配合的“定数”守得住大节大义,不因世道变迁而忘忽所以。在记住亲人瞩托,回溯历史光荣的同时,不断筑牢人伦时序的“共业共相”,懂得惺惺相惜的温情与体贴。

大漠深处的守望者–“美女泉”

作者:胡塞尼(哈萨克族)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唐人笔下千年沧桑,玉门关西,孤烟缈缈。有长河落日;先民生生不息的英雄叙事,大漠胡杨,黄沙漫漫的丝路古道;有不知疲倦的骆驼骏马;有辽阔无垠的苍穹和牛羊成群的草原,河西走廊,绿洲点缀……

时值国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大漠戈壁无疑成了无数人心中一块神圣的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它在当地经济发展,文旅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的大西北甘肃、新疆、青海交汇处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地处柴达木盆地和阿尔金山、河西走廊连结处,阿克塞犹如镶嵌在古丝路上的一块翡翠,其深厚而充满传奇感的故事,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哈萨克同胞,无疑给当地的旅游开发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加之地处三省枢纽地带,于是乎又赋予了当地深厚的文化与历史韵味。最令人心驰神往的莫过于在人迹罕至的大漠深处卧着一位多情的守望者——楼兰公主雕像,当地人又名“美女泉”。

茫茫戈壁,胡杨沧桑,站立在大漠黄沙的深处,你似乎会感叹大地深情款款,掀去那片土地上最后一抹绿意?你会不会感慨上苍的浩大和哈萨克先民的坚韧和顽强?你会不会和我一样也发思古之忧情,猜想这一雕像背后的诗意远方和历史渊源呢?……

当游人的脚步即将踏入这块被称之为库塔格沙漠时,可曾知道,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中枢国度,也是关西边塞——楼兰古城。历尽千年世事变迁,在这起伏蜿蜒的沙漠里,有位美丽的少女,她在这里沉睡并诉说着古老先民开疆拓土的悲欢离合,悠悠往事!在她的身边,有一眼清澈的泉水,映衬着少女守望家园的执着与决心,已历经了千年的酷暑严寒,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而朦胧的色彩。

“美人泉”不大,呈椭圆形,阳光照射下,泉水清澈,倒映着悠游的、从时光隧道里飘来的云朵,悠悠千载,竟诉说着一段充满悲情的往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王国,由于当时战火不断,库木塔格沙漠东迁,这里不再繁华,变的黄沙漫漫,不再适于人居,于是,人们开始迁徙,另觅水土丰茂的家园。可不幸的是,迁徙途中,国王的女儿——楼兰公主在沙漠中走失,狂风带着黄沙肆虐大地,不知刮了多少时日,总算迎来了日出,当风沙停下,平静天空下的土地不再是那美丽的家园,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大漠。终于,黄沙吞没了国度,也埋没了重回故土的希望。善良美丽的公主,流下了对故国家园无尽思念的泪水,她站立在大漠的深处,深情、绝望而无所适从,不知过了多少时光,终于,在西沉落日的余光里,黑夜吞噬了她的身体,但却留下了公主对家人思念的泪水,伴着孤独寂寞,思念之泪从秋冬流到春夏,最后凝聚成一眼清澈的泉水。公主坚信,父王一定会回来。

就这样,在殷殷期待的岁月里,又不知过了多少苍桑岁月,这里重新恢复了昔日的繁华,成为古丝路上商贾必经之地。善良的公主也成为古道上迎来送往的主人,为路过的每个人给予生命之泉水,指明过往的方向,使成千上万迷失方向的人们走出沙漠。

据说,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清泉格外耀眼,在泉水边,国王和公主终于相见了,在国王离开时,公主请求父王为她雕刻一尊雕像,让她永远守望这片深情的土地。

“美女泉”位于阿克塞县城不远的游牧沙海景区,据说亲眼见过金丝玉的人,都会沉醉于它的精美和华丽,相信见过了沙海深处的楼兰公主雕像,你一定会对自然充满敬畏,更加珍惜和谐的生态雕像。“美女泉”傍依沙丘而建,沙丘下闭目而卧,纤细的双手交叉托着腮,神态十分疲倦,神情忧伤、悲戚,泉眼不大,呈椭圆形,俯身卧下的公主却一直盯着这一湾泉水,像在诉说千年守候的执着。

“美女泉”就象当年的公主一样,守护着善良与美好,寓意生命的延续与无限希望,而公主却护佑着从此经过的每位善良的过客,保佑他们团圆幸福,给过往这里的人们带来无限的好运和祝福。

历史车轮滚滚且一路前行,每一个生命都在里面填充着一个个微若轻尘的故事。但历史终究记下了那些深情脉脉的忧伤,那些发人深省的往事,愿我们都能成为那片神秘土地的守望者,让它不再凄凉悲怆,让美丽的楼兰公主也不再悲戚和忧伤!

应重树中国精神高度——论刘浩锋“和学”思想的现代价值/汉心

来源: 欧洲侨报

奥尔巴赫在《知识论》中引述有关维克多·雨果“论异乡”段落,意在传达一种观念情绪:人只有离开,或失去安身立命的家园,才会对自己的文化有所珍惜,并重新唤起敬意。其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式的禅机了悟,比之于奥尔巴赫的描述则更显生动有趣,不仅有形有象,有明心见性的现场感,而且含摄了东方学问的脱俗通透,简约明了。

是的,在中国,尤其自满清以降遭遇政治衰败,民气不振,不少人曾一度慌不择路,常以先觉者自许转向中国文化检讨和国民性批判,并对本土知识能否承载现代化产生怀疑,继而掀起革命性清理和反思并无不可。

从事后看,这种基于国家主权建构的社会改造或许太无情,太过火,疾风暴雨的革命碾压也确实留下诸多创伤记忆,让有复古癖者怨气腾腾,至今喋喋不休。但若以为靠切断历史,嫁接西方教义就能规划中国,从而在文化上釜底抽薪,或只将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元理论”当文献,做不合时宜的老故事处置,则不仅难以独立自主,自立更生,还会颠倒主从关系,犯鲁迅所说不动头脑的“拿来主义”。结果是,不仅会扰乱国人立身处世的价值向度和归属感,也会折损中国新纪元时代再次崛起,天命重显光荣的动力根基!

还好,今有新锐学者刘浩锋君,因应时势而高行厉辞,激扬文字,于二十七年前即自负天命着手创立“和学”整全性思维和认知范式,存雄心,发大愿,犹见当年亚圣“挺名世之才,秉先觉之志……,导王化之源,以救时弊”之志。从其立论可知,颇有湖湘学子在近现代史上“舍我其谁”,指点江山的英雄主义遗风,有振长策以宇内的大担当,大气派,故其学理目标,看似并不局限于复兴中华,重启国学经略之道返本开新,而是立意高远,以图引东方天道逻辑破解现代困境,抵消当代人普遍存在的价值虚无主义,同时为当下政治纷争,文明冲突开方立法。综观其所思所想,上追伏羲象数易理,中接太极图说,程朱陆王心学要旨,囊括古今中西,道行无外,既统筹现代知识论和实践论,又自变量学、逻辑学等会通中土儒释道,耶回异教正典,应权通变,意在将中国文化与现代全息论、系统论及复杂性科学等穿越交错,重构全球化,互联时代普世共享的天下主义生态伦理。

由浩锋君文事活动可知,他并非赶时髦、蹭点赞式国学普及,或仅仅专注于中国知识论“文物”考古,也不单是凭一腔热情,在中外历史检索中有什么突发奇想和惊悚洞见,然后煞有介事,借文化大词搞新概念演义和技术架接,而是在肯定中国主体性之外,对人类发展难题高屋建瓴,且不乏浪漫主义全息扫描。就浩锋君抱持的文化理想而言,其心量之大,其所涉问题之宽阔,也不同于一般专业主义学者,仅满足于猎奇性美感发微探幽,另辟蹊径,而是在深究古今传统之上“ 无问东西”,以超越地域族群视野建构整全性的世界观,这不仅意味着他有雄心重启中国精神与世界的意义连结,还可以借其文化演说化生良知良能,让源自东方的古老智慧重现风华,发扬光大。

发乎浩锋君所倡和学奥义,倘要以数学与逻辑方式阐释天人合一之中国文化最高要义,发扬中国整全性文化哲学的现代价值,则必须以古希腊,尤其欧洲近代观念体系作参照;既要承认其形而上学,对存在与本质求索精神有所敬重,也要对其偏执一端,主客二元论和单边主义保持警惕。总结其生发的地理、物候和人文成因,碎片化,促狭的地缘区位肯定缺少大中华文明的开阔境界,不可能涵养周流六虚,万物相生相克,和合共存的天下主义世界观。也难怪,前者基于线性数学与字母符号程序设计,一神教,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语音建构的思维系统,其认知必然被形式逻辑强迫锚定,并受制于概念定义事实,形式决定内容等,非此即彼的主观唯心,或唯理主义限制,故其对世界的理解总是无法摆脱对抗性,竞争性敌我意识,分而不合的宰制性关系伦理等,源出小国寡民,城邦主义局限而不能大开大合,兼容并包,以致不能尊重他者文化和政治主权,学会与世界和平相处。

观其文化哲学,由于重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往往忽略了假设前提,不仅导致居高临下的西方中心主义而广受质疑和批判,还使其受困于理性经济人,政治文化上的利己主义,以及社会关系中“囚徒困境” 而不能自拨!

反之,中国学问阴阳辩证思维,对应绝对运动之世界,因宇宙全息之数理,则长于以物取象;举凡教理学说,无论传统如何玄妙究竟,也得契入人情事故,发乎本真心向,据其妙法参验外缘一切社会难题,也即不拘话语音色,文化族群殊异,而是常以智慧观自性,置诸境相而不生妄念,惟其不偏不执、积极参与人生事务,才能现身说法以求得圆融具足,从而消解周遭五浊困厄。

缘乎此,中国文化传统一向主张求大同,存小异,经验事实与人心彼此关联,相得益彰,主观见之于客观,循天理致良知,因缘和合,主张整全性普度众生,照应周全。如是以故,中土文明遵循的是意境、章法,强调的是理一分殊,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所以,学者粱漱溟认为,中国哲学乃“早熟”之智,文化次第上讲天时、地利与人和,追求的是“和实生物,一统多元”,所思所虑旨在学问与人情事理交感会通,以达成意义系统与伦常得失互济互惠,欣欣向荣。

由此可见,传统中国主张回返存在之律动,恰如夫子之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即诗言志以承教化,礼分节度而与天理次序相生相应,“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焉。同样,早在前老子及《易经》时代,中国人文即以颛顼“绝地天通,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且在世界观上绕开现代数学、逻辑学及宇宙还原论,主张有生于无,天有好之德,发诸大本大源,深入其理,而后将本质与现象阐发为五蕴和合,色空不异:前者指事会意,既创设了具有普遍交感的太极天道论,又通过人文化成,肉身求道,一花一叶总关情,将万物理解为内含生气,灵机弥漫的整全性存在论。

众所周知,中国人文道统虽历三干年之变,所依所循看似迁流嬗替,法无定法,但本质仍不出顺阴阳,合术数,生生为本。所谓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唐虞有制令而无刑罚,尧舜禹墨大公而少私,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究其源头,也是取法刚柔兼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缘乎此,中国人立身处世向以人神混搭,家国同构,举凡立身处世,为政为人,最擅长取模拟象,进退有据,即重天理、人情和事物的综合运思;似乎与西方至今的主客约定,“人是万物的尺度”,专于存在与本质,实体分类,逻辑不矛盾律与形而上机械主义刚好相反。

21世纪全球一体化加速前进,但东西方文化与文明的冲突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激烈冲撞,非常严峻困扰着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与价值认知上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存在某种对立与冲突。但事实上,浩锋君的和学观察到,人们需要重拾道法自然的智慧,从东西方文化的源头,从逻格斯宇宙理性与东方天道里面找到克服对立与冲突,转化为一种男女互补、昼夜交替循环的和谐关系,人类才能获得均衡可持续发展。

传统中国人文精神和世界观更看重存在论意义上的统一性和谐相处。但浩锋君天道和学所及,不仅有西方专注存在与本质的风范,更有超越,达成东西方之互补圆满。其天道辩证逻辑学说,曾在中山大学全国逻辑学会议上影响深远。其范畴不仅肯定了形式逻辑作为现代科学的语言优势,也看到了西方学界至今未解的形式逻辑悖论危机;不仅看到了阴阳辩证中国思维的对于构建大一统稳定系统的优势,也看到了事物精微处尤显不足;因而,以辩证逻辑掌控整体,以形式逻辑雕琢局部,每每形式逻辑出现系统悖论,而已辩证逻辑驾驭化解,则达成一种整体驾驭局部的科学方法论,完美解决了东西方文化融合。

和学在东西文化、宗教与科学关系探索之间,有几个解密文化密码的重要发现。1、用同心圆同构数学原理,证明“菩提心”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大圆满心;2、运用“罗素悖论”推导出宇宙全息,由两个无穷集合一一对应,解释了“为何一叶菩提?”“为何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3、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发菩提心、一体慈悲心、博爱心、无为心都是个体从宇宙根源吸取能量,所谓开花结果修成正果,就是成长为虚空中的星辰等大生命的方式。传统称为修行正果,和学称为“个体成长为虚空大生命之路”,率先将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义修心,还原为宇宙生命科学。第一次将心学、宗教放在数学、逻辑基础上,树立心灵科学的根本认知,达成“万教归一”,化解宗教冲突、文明冲突,推动人类科学与文明的逾越升级。大有人类各宗教文明皆殊途同归万江归海的史无前例的大化境。20200620130526JQcL

浩锋君的天道和学,既然以数学逻辑原理参透了天人之际,进而,把生活当做一种严谨又自由的修行。在他看来,行道就是依天道做功。

《圣经》“约翰福音”开篇言: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In the beginning is word,and the word is with god,and the word is god。道,作为宇宙的源头,宇宙之母,与中国文化源头的天道认知完全一致。天道里面的无极,就是对宇宙母体的描述。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万物遂此出矣!可见,东西方在宗教上关于宇宙本体的论述完全一致。

行道,就是遵循天地运化之根本规律,使心灵依循天道天理运行,而在行为上可以获得更大更多自由,这就是修行——依天道、代上帝在人间做功。

浩锋君认为,人类需要一场世界范围的文艺复兴。和学在美学上的构建与艺术实践,是要用文艺作为载体,认知真理的存在,成功表达个体与宇宙内在的同心圆关系,让个体和宇宙深处保持一种和谐互通的状态,这是一场新的精神运动。是的,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清醒迫切认识到了,人类需要一场世界范围的文艺复兴来引领这场精神运动走向未来,指引人们走出当今普遍泛滥的价值虚无主义困境,推动人类各民族各国和谐共生与可持续长远发展。

所以,决定中国与世界未来的社会形态和道路,既不可能重回老中国,复辟旧制度与大革命,也不会自废道统,携洋破局。

从大尺度讲,时间的单向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注定了任何历史事件都不会发生两次。以中国体量之大,历史之长,国家人文道统在世界动力组合中应属自变量而非因变量,故其离不开自性根本,它将一路向前而不受时下叫喊的“普世主义”垄断和干扰。因此,其成败盛衰,不单取于启动中国历史沉淀的人文惯性和底层基因,资源分布和人口规模,也关联到国家主权与政治文化,价值观,以及全球体系多变量的综合发力。

由此可知,浩锋君演义的和学大观,或许恰是配合新纪元时代,中国认知转型的一次文明重启和范型试验。从历史节点上看,其与西方运数日渐下行也算是同声相应,它不仅触及到中国文化重树高度的信心来源,还是继经济入世之后,政治文明再次登堂入室,引领世界,为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观念、新方向的文化宣示和价值承诺。

由此回望,浩锋君的和学不仅是一次焕发中国人文古为今用的精神跃升,也是个人立法取代经典教化,肯定主观能动之于社会事功,从而对西学主流话语的”反向格义”。从关系理论上讲。”浩锋君天道和学”不仅是一种思想文化领域的“先锋实验”,也是希望以中国心法纾解现代危机,从而让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发光发热。

是的,缘起现象学,测不准原理和无意义指向等,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不少人确实喜欢惊世骇俗的观念促销,忽略复杂性存在而乱搞文化穿越、剑走偏锋,故常常使现代人文解说不知所云,词不达意。从时下看,学界真可五味杂陈,有太多喧宾夺主的概念堆砌,但却缺少聚精会神的内省和用心沉淀。结果是,拨弄新潮创意却缺少精神质感,有太多旗号招摇,但却缺少深刻的内省和真问题探究,文化风头主义起哄不断,却忽视了对世界的责任和共同体命运的关心与体贴……。

由此可见,浩锋君可谓是与时下众声喧哗不合旧权威“口味”的和学旗手,独领风骚的文化战神,颇像一骑绝尘的江湖大侠,虽是寥寥少数,但其多年内敛修持算是硕果累累。从浩锋君纵横铺展,大开大阖,看似率性搭配却是内涵东西辩证逻辑推理的兼容中西的观念来看,或许正是湘中才子”明其道不计其功”,既能驾驭中文经世策论汪洋恣肆的节奏感,又可以把握时空转换,乱中取义的雄辩力,常在空阔布局的文法险要处得心应手,开阖有度却不失沉稳调和。因此,既可见出其广学博闻,用功费神的认真劲,也有导引轻身,不费匠心的生猛与洒脱。用某位不知名哲人的话说,凝目观其文风而解其志,虽于空落处不见细节铺展,实乃囿于体制未能悉数出版,然其《和学》著作却能以其大气象宣示一种境界,一种引人朝向光明的乐观前景。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浩锋君多年逆势弄潮,师心使气的旷达和韧劲,他既续承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的古老传统,更率先以数学逻辑学原理,确凿无疑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化核心要义:天人合一的大科学精神。这是当下文化末路获得精神提升的唯一出路。

爱因斯坦在解答是什么最严肃的科学问题时说,如果认定这个世界是善意的,人就会基于创造而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反之,就会猜忌、防范乃至以恶念度量一切,理解一切,并将他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挑衅和侵犯,结果就是谁也不信任谁;承平期间靠契约、法律免强维持,花钱摆平交易;变乱时期则穷兵黩武,热衷战争、暴力和文明间的冲突和对抗。

读浩锋君“和学”,其立意之宏阔,确有开宗立派的大气象。尤其他所立框架与论证牵扯到宇宙论,数理逻辑、几何学等域外经典演说,以往虽然偶尔有所涉猎,但多是文化层面的过境印象,有感觉,也有外道奇谈怪论的散点式“领悟”,却尚未深入堂奥而有严谨探究思考。 哲学家赵汀阳有个说法:写作就是对时间和历史的承诺,是非对错自己说了都不算。

汉心:知名学者、大学教授

文艺不能取悦“小时代”

作者:和通社《亚洲艺术导刊》

1H00IV8-0

 

本社主笔  汉心

  

文艺是人类应对生活熔炼出的精神与情感慰藉,是将人导向光明的协力与共勉,也可以说,它是直抵人性深度同心同德,守望相助的道义关怀和情绪表达。因此,就文艺属性而言,虽则有美学形态上的差异而呈现出个人风格,或囿于历史处境,族群观念,以及特殊感受而各执一端,相互抵牾,进而造成价值评议上的不同理解。但基于“天不变则道不变,道不变则德性不变”的元叙事,举凡文艺发生发展和精神指向都有“共业共相”,彼此成全的通约性,都应当“循天理至良知”,并自觉达成优化社会关系,促进人心向善的好行为。

总之,无论何种文艺,只要能在特定处境中生根发芽,得以发扬光大,则一定有顺天应人的顾恋与关切,有持续的韧性与活力因子。故此,便会自然形成适应其生长的光热水土,并在机能上有内在的自足性。所以,它们本能地拒绝干预,抵制侵扰,更是近乎顽固地排斥各种独断论劫持统辖,从而反对一切垄断性“标准规驯”和体制收编。基于文艺本身的属性和功能,无论其依赖于何种不同的历史传承,抑或囿于迥然相异的宗教、历史和精神背景,其无疑都要让人活出尊严、展示荣耀,彰显置身天地应然的气派与风采。于此而言,凡能促成共同体价值增量,有利黎民生计的文艺及其美学趣味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值得肯定的演进内涵,并葆有某种值得肯定的意义质感,从而让我们颔首端肃,抱一份敬重!倘能如此,则不仅能从中品味百姓日用的伦常悲欢,还可领略世道风情“有意味”的活法。

 

然而,现代文艺的诡异之处就在于:人人都有想法却无办法,都有基于立场偏好的风头主义“文艺范”,但却很难在社会心理和价值品相上达成共识。即如令坊间惊耸的各种前卫艺术,也并非促进公众热爱生活,提振信心,重塑精神高度的文化担纲,而是,也仅仅是好事者追名逐利的“网红”式新锐促销。尤其当下,基于市场定价的正当性,决定了文化策略和知识专利都不支持无缘共享,也不受道德指示普惠众生,或基于社会关怀为人民服务。就经验和事实而言,倘无超越性的荣誉奖赏和精神安顿,则不仅导致心浮气躁,还会引发社会失范,败坏公序良俗!殊知,系于市场定义的社会观念,无论是立足于人格养成的文艺创作,抑或凝聚人心的信仰建设,其驱动力都会倾向于投合享乐主义,进而扭曲为只争流量,不计长远的当下狂欢。

是的,在一切都讲等价交换的时代,人不仅会异化而成牟利工具,失去讨论的意义,还可能被算法置换成货币价码。因此,即便是祸害无辜,甚至人命关天的坏人坏事,也常常被看成亏钱买卖,一赔搞定。在市场定义的关系格局中,因为只有抽象的票房增量和概念组合,所谓人的尊严、意义等古典文艺命题都会被理解成营收买卖。由此推论,诸如政客、文化明星和社会达人相互支持的江湖同盟,看上去团结,但实则比拼的都是家底、面子和谁有讨价还价的预期投入,跟谁混能规避风险,名利双收。所谓媒体吹捧,财富上榜,除了赚取市侩喝彩,媒体亢奋之外,缺乏荣誉感和大众鼓励的文艺表演和“成功神话”不仅难以持续,且很容易因分红不均而互相拆台。所以,就当前而言,社交媒体看似言辞汹汹,好不热闹!但都与“自由与繁荣”关系不大,倒像是野生出一拔拔围观取乐,打发光阴的无聊看客,不少人还真以为这是文化兴旺,是精神蓬勃,万众创新!实则不过是借舆论场你方唱罢我登台穿越搞怪。

 

所以,有学者说,时下中国流弊所致,文艺生态主题扭结、旨趣错位,在眼花缭乱的戏码中各显神通,不是弄潮造势,便是先声夺人,讨巧卖乖。所以,就算是享了荣华,出了风头,但却少有昂扬的精神气场,也缺乏印象深刻,直抵人心的活性书写和流芳质量。数十年先锋主义兴风作浪,诗性隐遁造成的精神污染,不仅风干了中国文化持久的人情参验,还因一班好事者不断穿越解构,戏说而衍生成一派寻欢作乐的“小时代”精神,在拉低文艺品位的同时,其价值虚无引发的认知混乱,不单是毁了三观,降了人格,伤了和气,还因谬种流传、小品压轴推波逐澜,将社会习俗导向轻佻油滑、无明妄行。由此造成的文艺旨趣,既少了蓬勃的青春叙事和励志美学,也很难合成端肃大方,躬行文教的风雅正气。

 

 由此,文艺学上表征的便是,也只能是标准失序和中心崩析,一切都是基于市场起哄炒作,从而导致互不认账,彼此拆台的江湖乱!即使出于文宣规范而需要态度端正、作风高尚,也因缺少严肃的思辩而只能任由操弄者自命正确,然后恣意挥发,其无所用心催化的创作冲动,既不能诉诸意气风发的美学舒展,也无助于修身正性化民成俗。所以,西奈山上有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说,文化一乱搞,世间便没有了是非。至此,艺术便可以事不躬行、足不出户,既无需深入群众知寒问暖、师法造化采天地之灵,也不必感时忧世,长太叹息兮以掩涕。所谓资本搭台、文化唱戏,便只能是争锋套利的恶搞联欢,表面喧嚣,但无不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乡愿扯谈,正所谓“风乍起、或可吹皱一池春水,落幕处,一切归零”。就文艺表达的多向性而言,娱乐策略或可兴味十足,也可以激发市井围观,但却仅仅流于话语挑拔,或基于愤世的离经叛道,虽有媒体追捧!但一般不触及人的生活,也改变不了人的感觉和对世界的体认,这时候,人们关注文化不是基于信念和热爱,而是消费,是好玩,是心不在焉的时尚扮相,或个人化的冒犯和波普式的逗趣摆拍。

 

 这足以印证一个古老而朴素的因果逻辑,即有术无道则行之不远。空壳化的创意推广或许可以引发市场起哄,也不乏轰动而且敛得人气扎堆、买家捧场,但其一路取悦逗趣,折射的不仅是大时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是当下人文馈乏和山头主义泛滥导致的美学贫血。殊知,体制疏漏、市场无序或许可以容忍个人搞艺术造反,但精神亏欠野生的浮夸一旦成为流行主调,则魂不守舍的文化因缘际会,即使花哨风流,但总会因缺少沉淀而将所谓创意冲动引向临场发挥,实时行乐,或仅仅基于价格套现便可以见利忘义,甚至讨好受众。自此,立足当下的效用考虑,必然省去苦心孤诣的深耕细作,在急火功心,名利通吃的双重鼓动之下,艺术不仅无助于勃兴乡土文化自证光荣的期待与梦想,也很难展现其应然的美学质感和精神气魄。

 

 尤其在传统中国,文艺美学既是识别精神的品味和指标,也是表征个人修身养性的风雅之事。在过去,民间不仅有敬惜纸字,尊师重教,以文艺规范人格丶诚意正心,传承家风民俗的古老遗绪,不少地方甚至有凭此雅好观人品相,分析气质高下的社会风习。由此足见通文艺术数不仅可以明事达理,还是教民格物,敦化风俗的社会显学。所以,常以文化论人,以诗意眀志,并由此淬炼而成中国特有的美学形态,并塑造了中国人牢固的精神认同和身份感。

 

从历史看,一种文化及其艺术之所以能长期延续,并构成了文义周全的表现形式,就其发生发展和广泛的接受性而言,都是为了确保世道清明,社会和睦相处的知识系统。所以,鲜有人会逆向选择于己不利的文明装置,更不会主动放弃植根乡土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看,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写意并不局限于传递信息,解释知见,其本身就有韵味,有风彩,有能够和谐自洽,振奋精神的活性基因,还据此建构了一套劝人向善,兼具表意丶指事和审美交感的符号系统。至少,就中国文化而言,其预设的美好感受和精神指向,不仅可以让中国人因为有了共享的精神家园和艺术品相而彼此取悦,还可借此洞察人事,在应对酬酢中和谐共处,其乐融融!

 

正是基于此,我们仍然有信心并乐见古老的文化召唤,对中国艺术返本开新,重建社会伦理和启动传统作出有价值的默认。尽管由于市场放任,短期内无法扭转解构主义对“整理国故”百般刁难, 也可以见惯不怪,容纳前卫文艺冷嘲热讽,但这并不意味着秉持中国精神的文艺探索会放弃历史担当,与犬儒化的市侩主义随波逐流,只关心实时行乐,无所事事。是故,举凡中国人皆乐于诉诸文教修身正性,齐家治国,这不仅是中国人的日常功课,也是体察世风民情,论断是非得失的学理基础。大而言之,可以涵盖社会观念和民族精神,甚至左右国家意识形态,小则事关饮食男女,郁结于伦常情事并定义着人们的心理偏好和行为方式。

 

缘乎此,一种文明装置及其旨趣之所以能照应人心、发扬光大,在相当长的时期有效而且构成了义涵丰富的历史叙述。就文化发生学而言, 不单是族群优越的知识系统, 也是共同体团结向上的心智集成。至此,其超越性的意义就不仅止于确认历史如何正当,中国如何美好,还能据此建构统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指导性原则,其预设的愿景与梦想, 虽不能全息表达多元时代的人文性情和价值要求,但至少能最大限度保证我们对中国精神重显荣耀的前景保持乐观,从而懂得薪火相传的关切与护持。

 

 

【责任编辑:和通社《亚洲艺术导刊》】

汉心:诗人徐玉诺—— 一个被现代规训落选的文化遗民

作者:[汉心] 来源:[作者惠赐] 2018-09-02
spacer
shirenxuyunuo_101813460
                         诗人徐玉诺

现代技术扩张降低了人的外部压力,人的天敌就成了人本身,否则,就不会有优生学、社会差序和鄙视链等竞争性文明病,以及马克思命题中“异化”衍生的反抗与拯救。从现象生成及演化梯度来看,中国,尤其是前现代文学论道尽管源远流长,盛衰因缘种种,但基于“存在”提问,从而进行意义询价者却很有些寥然!相反,立于名相之争而非原理思辩的“生活难题”倒是不少,纵有杞人忧天,夸父逐日等,也多是神话类比和文学隐喻,让人玄想而已。主流叙事中所谓顺阴阳,合时序,无非是谨守天理人伦预定的活法,学会立身处世,一般不会追根溯源作本质主义探讨。所以,无论政教经略,文人志趣和社会理想都不太触及超验关怀,即或有屈子行吟慎终追远,感时忧世而频发“天问”猜想,但回眸一看,仍是系于苍生顾念而将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悬置看空。

从传统中国精神与情绪体验看,多数人所秉持的教理学说不外乎儒、释、道三取其一。所以,即便是逆势而行,且独自咀嚼浮生况味而与时代“脱嵌”,俨然有点现代意味的诗学探险者,如五.四一代文坛“出彩”之后流寓边地,检读岁月留痕而不忍离乱的诗人徐玉诺【1】等,虽然避世退隐,但还是记挂着“爱国主义”,念叨着人情世故。即便是缘此领受了迁流伤痛,也仍然不忘初心。所谓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徐玉诺们的用力方向仍然指望着“民生救济”而后修身正性。所以,在中国,无论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江湖忧患,抑或是己欲达而达人的庙堂关切,其文艺学指事会意都绕不开上求闻达,下顾苍生,务求虚实相因而后参验得失。既如是,则其文化策略便总是犹犹豫豫,既卸不下肩上的重轭!也无法在进退之间作一个了断!

如今重说诗人徐玉诺,恍如羁人寒起而后乍听至亲询唤,其间不只是度尽劫波与故人执手相看,互诉衷肠,瞬间悸动之后一切如常!而是基于历史断裂处的文化反思反省和成因探寻。本来,数十年不见踪迹,还以为此君从此风化消散,绝尘而去!但不期又被北京诗人、独立电影人陈家坪等,一干“精神考古”者将其邃然点亮。或许,陈家坪们正是体恤因果造作的切切“正念”而心有戚戚!所以才会如此知寒问暖,一往情深打量“五.四运动”和大革命退潮后的陈年旧账。

按说,在“五.四”一代文学造势中,徐玉诺也算是率先破局,唤醒“存在”抵御虚无的意义寻求者,所以自愿落选而成现代文学规训的散户遗民,如今再次翻看早已撂荒的“历史飞地”,回溯文坛家谱中“漏记”的一代诗人,陈家坪们大概不仅是专事文化考据学的古道热肠,而更像是穿越时空与旧人神交耦合,如隔世知音般暗通款曲的心心相印!这真是应了因缘相投的古老谶言!不错,陈家坪及其伙伴们的努力,不单是为徐玉诺招魂还愿,还是鉴古知今,而后赓续落荒“遗贤”的精神传人。尽管因岁月蹉跎,文献丢失而在表述上稍显潦草,但随着陈家坪们一路铺陈演说,便有了灵光乍现,还原现场与故人围炉夜话的亲切感。

是的,徐玉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兴风作浪的真气狂客,也是中国现代诗学别开生面的探路者。其承前启后,不拘套路的新锐书写,不单是中国现代文学动心忍性的前沿歌手,也是以个人立意取象,不被老中国样板叙事套住而肯定主观体验,用文学白话御风而行的苦行者。从存在论上讲,徐玉诺式的”诗性展望”不仅是重建个人与未来的意义链接,还可以由此预定彼岸,让有限的主体自证其义,发光发热。

检索不多的文人旧事可知,徐玉诺还真是有些散淡而不具结合力的魏晋遗风,所以才能如如不动,与世无争,无缘继续弄潮便只好另谋出路。既不像萧红那样横行无忌,以身相许逆势反扑,终至凋谢为一段悲情传奇而被人们记住,也没有张爱玲独揽惊艳,与都市喧哗频频较劲,而后坍缩为一团不染烟尘的冷色小资,孤芳自赏。而徐玉诺则更像是洁身自好的单身处子,虽是自己“脱岗”而不被集体主义收编,但却依然积极用事,以其“乱发乘风飘拂”入乡随俗,在草莽间且吟且行,并尝试着将个人期许与中国乡愁作一种感同身受的诗意嫁接。从他一路落拓絮语,流散坊间的风评掌故和文字来看,虽不乏传统文人修齐治平的心念指向。但如徐玉诺这般从容退场,立足于低度空间虚构意境为自己打圆场,从而将文学代入“唯心论”做一番至情至义的观念设置,且心安理得者却不多见。

一般地说来,擅诗文者都有不切实际的妄念,都有精神不能靠岸的迷惘与惊惶,也只有这样, 徐玉诺才能将那些吟诵与某种永恒关联起来,从而便可以在追忆似水年华,默认脱轨时代的空档中葆有“自在”的意义书写。所以,他明白而且洞察到“现实是人类的牢笼,/幻想是人类的两翼/一只小鸟——失望的小东西——/他的两翼破碎而且潮湿/他挣扎着起飞。但他终归落下/呵,可怜的脱不出牢笼的人呀……。从心理维度看,徐玉诺简约化的生计最宜默念冥想,调养身心。他在玉米小麦的土地上行吟,以其“有疼痛感的语言”,频频发问而更显纯粹,并由此“尝到了记忆的最酸苦的味道”,这使其语词总是带着“阴险和防备”!或许,徐玉诺也如“五.四”一代文艺青年想为《将来之花园》,“更造个新鲜自由的世界”,所以,他才如此钟情于“孩童嬉戏,男欢女爱与水天暮云”等意象排列组合,但却不热心用革命激情度化众生,追求正义,而是罗列美好前景,用唯美的意象预祝人们在花园中守望,在涅槃中生生。

正是缘起徐玉诺与时代声气相应,同体大悲,这不仅触及到其抵御苦难的信心来源,还是其个人入世的价值承诺。所以,其作品既显示了诗人眷恋乡土的拳拳立意,也有成事在天的无力与无奈。试想,置身中国革命对世道人心的频频召唤,他既不能置身事外作壁上观,也不能积极有为,便只好苦中作乐吟唱归去来兮!怀一路愁苦到处寻找家园,所以常常慌腔走板而导致身世没落。但还好,虽不能随波逐流加冕领赏,但却贴近乱世离人,沾着一脸土气做了一个牵肠挂肚的热心歌者,所以,他在《新歌》中呼唤: “喂,我们的歌者——一个奇异的小鸟/不要这样凄楚/太阳终要出来呢/喂,我们的歌者/不要唱这个/这会教我们的心/一个小心酸痛起来/唱个新的/赞美那沉沉快去的太阳/表明她——太阳/赐给我们的——黑暗——的美满/表明我们怎样欢迎她/给我们的快乐”!于此,徐玉诺很像是王阳明式的“体无”而后生有,悬设“黑暗——的美满”意象相抵,在绝望中希望,在非想”,非非想的超验追问中摆脱了庄子式的凌空蹈虚,在否定之否定的反向肯定中躬行其道,并由此完成了诗人专心致志的意义命题。

是的,人都希望突显有意味的纯度与光华,即便仍有市井攘攘,知见迷乱,但只要是有仰望、有心怀,有淑世的动情表达和得心应手的神意阐发,诗人就算是屡遭委屈而不能志得意满,一个人喁喁独白也能大音稀声,见证其入世出世的不同凡响。由此可见,徐玉诺式的个人存在与表意向度,应当不属于通古今之变,明盛衰之数的老调重谈,而是入乡随俗,并在诗学调性上开启了现代元素与中国风格穿插搭配的生涩和朦胧感。

从不多的文献看,徐玉诺的创作无疑提供了一个开拓性的叙事文本。关于上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历史记忆,或许有过不少社会学意义的审视与诠释,也不乏基于策略考量而与政治爱昧不清的文学反思。但通过诗歌反衬,并将个人情志照应破败感,抗拒痛苦,将心中的愿景写实、写活如“太阳/赐给我们的——黑暗——的美满”,徐玉诺的文学努力应当具有某种先锋性特质和意义。至少,仅就个人的经验而言,能真切到可以反馈世相,让人触摸那些突兀的人心影象,还真是荒疏太久了的感觉。

在《将来之花园》中,诗人想象着,“我坐在轻松松的草原里/慢慢地把破布一般折叠着的梦开展/这就是我的工作呵/我细细心心地把我心中/更美丽,更新鲜,更适合于我们的花纹/织在上边/预备着……后来……/这就是小孩子们的花园”!这里“破布一般折叠着的梦”,或许,正是隐喻诗人本来就与那些坏人坏事”息息相关,有田野调查和写生体验,并置身于一系列乖谬而痛苦的回味之中,才使得作为时代的叙述者,能以如此真切的意象引领读者逆向审视过去,绝处逢生。所以,他写道,“当我走入了生活的黑洞/足足地吃饱了又苦又酸的味道的时候/我急吞吞地咽了咽/我就又向前进了/历史在后边用锥子刺我的脊梁筋/我不爱苦酸,我却希望更苦更酸的味道”。

是的,徐玉诺也如同时代“文学研究会”叶圣陶等为人生写作一样,虽无明确的未来主张,也不可能有门户之见而对自己的文学作价值归类,但因其对人民苦难知根知底,故其诗作总有一种不染浮华,远避潮头的突兀感。所以才能同心同德而又不乏新锐想象,甚至虚构《将来之花园》在水一方诗意栖居,从而对人的可能性作出至善至美的预设。是的,尽管徐玉诺仍有无法抗拒的现实挫愕,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放弃努力为生活做美好的价值导航。

或许,就文学而言,其功能无关大局,也不经世致用而为民生纾难解困。但仍能通过徐玉诺以及陈家坪们重塑传统中国乐善不倦、拔邪树正的天爵精神和文化质感,看到为人生,为意义殉道的狂热与冲动。因此,他们总能以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的韧劲和耐力,陶然于自我用心捍卫的道统——“为苦难,为一切“被侮辱与损害者”(托斯妥耶夫语)抒写胸臆而不动如山。缘乎此,其要义和价值排序,就不仅仅是立足于名利扞格导致的冲突为社会立法开方,而是直抵人心发其郁郁不平,虽然少了所谓悠然坐看云起的任性与旷达,但却形神兼备,有血有肉。

就中国文艺发生学而言,其整顿社会,谋划未来的动机总是立于人事扰攘而被生活锚定,使得文艺想象多不出循环论和因果律。或许,徐玉诺,甚至置身当下“浊世”的陈家坪们,仍然是隔代遗传擎起这一老中国传统,尽管有时也溢出现实批判而作些真理玄想;或基于个人反抗的精神救赎和意义召唤。但在中国,举凡称得上经典的作家、学者如徐玉诺等,其所指和能指,打量人生的论域却一向清晰可鉴,即主观能动和“问题意识”,仍然一以贯之,即多数人仍然郁结于道德相成的社会功课,将孟子式的“不忍”当作认识论积极入世,有所作为。庄子说:“道之所存,每况逾下”,意指道德文章必是发乎本真心向活学活用,推己及人而后续写人世悲欢,为民请命。由此可见,曾经沧海的徐玉诺退场之后,仍被陈家坪们铭记仰望,而且“在野”留了个好名声也与此有关!

2018年.8月.29日完缟

【1】徐玉诺(1894-1958),河南鲁山县人。五四时期著名诗人、作家。其诗集《将来之花园》1922年出版。

汉心(原名叶炯):祖籍河南,生长于贵州。著名文化学者。香港【和通社•《亚洲经济导刊》】主笔,【华人头•汉心论世】专栏作家。世界和谐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华文化复兴基金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年、2008年两度入选“世界百名华人知识分子”。写作以反思性文化批评为主,著有文论集《人的境况》、思想随笔《梦游者随想》等。

龙抬头庆吉祥 ——北京书画家”二月二”雅集

龙抬头庆吉祥

            北京书画家”二月二”雅集

2021031519204962414

(张清峰3月14日报道)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下午,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和北京龙文化促进会在北京举办“龙抬头庆吉祥”活动。到场的榜书艺术研究会的领导有副主席兼秘书长苑建国、副主席周桂禄、宣传部主任张清峰、理事王炳新、李建立等。龙文化促进会的领导有会长龙黔石、副会长屈秉权、李慧芳、潘万里、薛增起、冉崇华、冯成平,副会长兼秘书长啸龙,理事金克强、周恩丞、青林海、李景松等共50余人。

活动开始,首先由龙黔石和苑建国分别代表双方致词。然后,大家就“龙抬头”的主题畅所欲言,为国家庆繁荣吉祥,为人民祈平安健康。最后,艺术家们挥毫泼墨,大家鼓掌助阵。

2021031519213773594

龙黔石会长致词

2021031519220030033

苑建国主席致词

2021031519224124999

啸龙秘书长主持

2021031519251852459

有关领导合影


2021031519265631854

苑建国首先开笔,书写4尺整张榜书“龙”字。

2021031519280130593

龙黔石书写“有龙则灵”。

2021031519282765088
2021031519284339485

周桂禄书写“龙行天下”“龙马精神”。

2021031519291779635

金克强绘画

2021031519294396294

李建立的小篆龙字。


现场一片欢腾,热闹非凡。